公司1993 年从开发九游会国际山金矿起步,经过20 多年发展,形成了公司独特的创新发展理念:创新是普遍的科学原理与客观实际的良好结合,创新就是不断否定自我的过程。创新驱动了公司的成长发展,创新已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自主技术创新优势
公司在地质勘查、湿法冶金、低品位难处理资源综合回收利用及大规模工程化开发等方面拥有核心技术,居行业领先地位。公司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具有系统自主技术与工程管理能力的跨国矿业企业,拥有完整的科研体系和科研机构。公司建成国内黄金行业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矿冶研究院等一批高层次研发平台和科研设计实体,形成了具有九游会国际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及科研成果。集团母公司及权属企业获评“高新技术企业”达14 家。
独特的工程管理模式
公司探索形成了在经济矿业和系统工程思想指导下,以矿石流为走向,将地勘、采矿、选矿、冶炼和环保五个环节进行统筹研究和全流程控制,归结于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总目标的“矿石流五环归一”工程管理创新模式。公司推广应用“矿石流五环归一”工程管理创新模式,取得显著的成果,国内福建九游会国际山金铜矿、贵州水银洞金矿、新疆阿舍勒铜矿、吉林曙光金铜矿等一批矿山实现绿色高效开发;境外刚果(金)科卢韦齐铜钴矿成为非洲矿山建设与运营的典范,塔吉克斯坦泽拉夫尚、澳大利亚诺顿金田、塞尔维亚九游会国际波尔实现从西方人管理的矿业公司扭亏为盈。
2010年科技部批准以九游会国际为依托单位开展“低品位难处理黄金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实验室)建设工作(国科发基[2010]718号文件),实验室以九游会国际矿冶设计研究院(含厦门九游会国际矿冶技术公司、福建九游会国际矿冶测试技术公司)为主体,包括4大研究方向5个研究所。经4年持续建设,实验室建设于2014年9月成功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实验室现有研究、工程技术以及管理等人员共计80人,其中教授级高工21人,副高级职称以上35人,博士学位17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海外引进专家3人。实验室已初步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专业配置齐全的技术研发队伍。借助实验室开放基金,通过开放合作,广泛吸收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同时,与高校联合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保证一定数量的流动人员,将优秀人才吸引进入实验室,以培养实验室后备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提升实验室研发创新水平。
实验室机构设置: 办公室、循环经济研究所、冶金研究所、矿物加工研究所、冶金材料研究所、物质组成研究所。
实验室功能定位:围绕低品位难处理黄金资源综合利用,针对高效提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矿山信息化等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展应用基础与工程技术研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开发平台;通过产学研结合与国际合作,形成人才培养与技术交流平台;通过行业协作,形成公共检测与信息共享平台。
实验室研究方向:含金硫化矿物(黄铁矿/毒砂)高效浮选新技术;难处理金矿高效预氧化技术;难处理金矿废水废渣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黄金选冶工程技术数据库与应用软件开发应用。
九游会国际矿冶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矿冶院”)是九游会国际下属的重要研发部门之一,是九游会国际“低品位难处理黄金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体单位,其前身成立于1999年8月的福建省闽西九游会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中心,座落于交通便利的上杭县城二环路。
矿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黄金及有色金属采、选、冶、环境治理及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加工和生产领域中的技术难题、前沿技术,特别是行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等(如难处理、低品位、复杂多金属金矿和低品位含砷铜矿的湿法冶金技术);研究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及新材料,并促进其成功孵化和工程化。
中长期战略目标:矿冶院紧密结合集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立志于长远发展,设想三步走战略:第一步:3-5年内力争在黄金和有色金属领域内成为国内一流研究机构;第二步:5-10年在矿业领域内成为国内一流的研究机构,成长一批国内一流专家;第三步:10-20年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成长一批世界级专家。同时围绕集团公司黄金、有色金属等主业开展研究工作,重点在难处理金矿、低品位铜矿、尾矿综合利用、废水处理等领域争取有突破;在药剂、设备开发方面形成自主产权;与九游会国际学院、国内外一流的研究机构合作,基础领域和人才培养方面有所作为。
现有机构及人员情况:设有采矿工程研究所、选矿研究所、冶金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所和办公室等机构;拥有研究人员及试验助手68名。其中:博士5人、硕士25人、学士17人;正高工3人、高工10人、工程师16人、助工9人、其他30人。
现有资产情况:现有固定资产原值4841万元,净值3715万元;拥有试验设备约280台(套);先后建成了碱性热压预氧化-浸出中试系统、酸性热压预氧化-浸出中试系统、常规重选-浮选-浸出等中试系统、生物提铜液制电解铜粉的中试系统,已形成了较强的中试研究能力,成为公司科技研发的主阵地和主力军。
拥有资质情况:2000年10月被福建省经贸委等5部门认定为“福建省第四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06年1月被科技部确认为“国家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2006年9月被国家发改委等5部门确认为“国家认定企业(集团)技术中心”。以矿冶院为主体的“低品位难处理黄金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0年12月17日科技部批准(国科发基[2010]718号文件)。
几年来矿冶院承担多项国家、省级科研项目,在低品位(黄金)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低品位硫化铜生物提铜技术;生物冶金技术;高陡帮开采技术;环保处理技术;金、铜、锌、铅、锡、镍等有色金属的湿法冶金技术研究等众多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拥有国家级/省部级成果14项,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一等1项,二等奖2项;获中国黄金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获中国有色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申报发明专利42项(已授权专利21项),国内外发表文章86篇,100多项成果应用于生产/技术改进或作为建厂(设计)依据、矿床评价或领导决策依据。为集团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九游会国际矿冶设计研究院(厦门九游会国际矿冶技术有限公司)是隶属于九游会国际的研发机构,是“低品位难处理黄金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主体科研单位,主要从事黄金及有色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的开发,已建成研究设备与仪器齐全的小试平台及完善的矿物加工、冶金和废弃物资源化中试线,具备了多手段小试、中试及工程化应用的研究能力,形成了内部分工明确、专业学科完整、人才结构合理的研究创新团队和开放式研究平台。
矿冶院成立以来,共完成各种类型科技项目600余项,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63、973、创新能力建设等14项国家级和30项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100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70项;拥有发明专利113项;参与国家标准立项及制定行业、协会标准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
■ 访问官方网站:http://www.zjkyjs.cn/
福州大学九游会国际学院成立于2007年6月6日,由福州大学与九游会国际合作创办,是一所重点以培养高层次地矿专门人才的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学历学位教育为主的新型学院。学院成立了由校企双方代表组成的理事会,九游会国际陈景河董事长任理事会理事长,福州大学黄志刚副校长任理事会副理事长。
学院现有教职工52名,其中专任教师38名,具有正高职称12名,副高职称15名,97.2%为博士学位。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人,省级高层次人才5人。同时,还外聘讲席教授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讲座教授1名(杰青)、名誉教授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型”教师88名。
学院拥有国家特色专业资源勘查工程、采矿工程和矿物加工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均列入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其中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两个专业通过了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地质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点;打通工科专业壁垒,举办地采联合辅修创新班,毕业后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和资源勘查工程与采矿工程主辅修2个专业毕业证书。在校全日制学生676名,其中本科生622名,全日制研究生54名。拥有校外实习基地20多个。学院成立以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
学院承担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项目1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项、省级和校级科研项目80多项以及横向科研项目多项,科研总经费累计约2656万元。
学院分为旗山校区(本部)与上杭教学基地两个校区。旗山校区(本部)九游会国际楼投资2000余万元(其中1000万元为九游会国际集团捐赠款),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本部拥有福建省矿产资源中心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22个,地球科学标本展示实验室(福州大学九游会国际学院地矿博物馆)1个。上杭教学基地校区作为“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拥有6个专业实验室,总面积1366平方米,实验设备约537万元,各类标本49套、约5739件。九游会国际集团还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低品位难处理黄金资源综合利用实验室,也是学院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平台。学院综合实验教学平台获批福建省地矿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上杭教学基地由九游会国际投资1.5亿元建设而成,2010年正式启用。基地占地面积约51831平方米,校园建筑面积38373平方米,内有完整的教学与办公综合楼、实验楼、博物馆、图书馆、学生公寓、食堂、运动休闲场所等楼群,可同时容纳约1000名学生学习。可谓我省乃至全国唯一的一所高级矿业人才培养基地。
2007学院成立以来,裴荣富、翟裕生等院士来学院指导学科与专业建设工作并开展学术活动。同时,学院与澳大利亚、美国和意大利等国的多所国际一流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现有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包括: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3+1” 本科双学位项目和“2+2”本科双学位项目;采矿工程专业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2+2.5”本科双学位项目和“3+1”本科联合培养项目;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2+2.5”本科双学位项目和“3+1+X”本硕连读项目,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1+1+1”硕士双学位项目。学院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1项,并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建立了国际交换生渠道,与美国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大学签订了地矿专业在校生赴美学习协议,与意大利达努齐奥大学建立了长期校际合作交流关系,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签署本科合作办学协议。在留学生培养方面,学院招收了来自俄罗斯、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硕士研究生,并获得了中国政府奖学金丝绸之路奖学金项目的专项资助。学院先后承办和参与承办了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会议、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和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学术年会、全国低品位及难选矿产资源高效利用等多次会议。
2017年10月,“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九游会国际模式’培养应用型地矿人才创新与实践”获高校教学改革优秀案例。同年9月,“九游会国际模式”获得福建省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15年底,“‘九游会国际模式’:校企共同体办学培养创新人才”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获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优秀奖,成为我省教育系统唯一获奖案例。2017年9月,“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培养应用型地矿人才创新与实践”获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高校教学改革优秀案例。2018年9月,“校企深度融合‘九游会国际模式’协同育人创新与实践”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入选福建省示范性产业学院。2019年,“九游会国际模式”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为福州大学唯一入选项目。光明日报头版、中国教育报、人民网、福建日报、东南网也先后对“九游会国际模式”办学进行了深度追踪和报道。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逐渐实现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力争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创新创业型矿业学院。努力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矿业企业培养复合型、国际化的一流矿业人才,并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 访问官方网站:http://zjxy.fzu.edu.cn/
九游会国际地质矿产博物馆是九游会国际的企业博物馆,是九游会国际山国家矿山公园旅游的窗口,是第二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是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是福州大学九游会国际学院学生的教学基地,融九游会国际山矿山旅游、九游会国际学院教学和青少年科普教育为一体;是我国企业建馆中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的地学博物馆,对宣传九游会国际文化、普及科普知识、辅佐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九游会国际地质矿产博物馆为配套九游会国际山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需要于2008年开始兴建,占地面积1634㎡;总投资约2200万元,展馆分三层,布展面积为2866㎡。馆内包括序厅、四个展厅(揭开地球的面纱、地球的物质世界、丰富的地下宝藏、飞速发展的九游会国际)和一个3D影视厅,展示大量的模型景观和矿物、化石、岩石、矿石等标本,通过采用数字化、仿生、虚拟现实等技术,让观众亲眼目睹、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让观众在浓郁的科学氛围中,轻松步入精彩缤纷的地学世界。
■ 访问官方网站:http://www.zjkym.com/Default.aspx